2022年8月11日上午,由中国珠算心算协会(以下简称中珠协)主办的第六届全国珠心算比赛在北京开幕。
执行裁判长指令发出,各地选手屏气凝神,加减乘除多位运算,秒速作答,化“有形”为“无形”,以“虚拟计算”取代“实体计算”,尽显珠心算的中国速度,彰显中华珠算文化的强大凝聚力和蓬勃生命力。
2022年8月11日上午,由中国珠算心算协会(以下简称中珠协)主办的第六届全国珠心算比赛在北京开幕。为落实疫情防控要求,本届比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全国共设30个分赛场,共有30支代表队、353名选手参加,年龄最大的43岁,最小的不到5岁。各个分赛场统一时间、统一口令、统一试题,设置保密专员,进行实时监控,为公平竞技提供保障。全国珠心算比赛一般每四年举办一次。
中珠协会长刘建华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珠算是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数学发展贡献的原始创新成果。它以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另一种知识体系”。在珠算基础上创新发展形成的珠心算,具有丰富的教育启智功能,对深入挖掘大脑潜力、推动国民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刘建华表示,回顾中国珠算一千八百年的发展历程,深入理解珠算非遗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要从中国珠算“根从何处来”的历史溯源中培植民族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又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广泛推动珠心算教育实验实践、深入开展珠心算相关科学研究,让珠心算教育具备的开发智力等积极作用,成为当代珠算“路往何处走”的科学回答,实现文化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据悉,中国珠算不仅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于2013年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2021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对非遗保护工作提出要求与目标。中珠协作为珠算非遗的保护主体单位,在组织建设、服务国家战略、鉴定比赛、师资培训、理论研究、实验区建设、国际(地区)交流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构筑起了珠算非遗保护传承的“四梁八柱”,成为现代珠算事业发展的坚强推动者。
为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珠心算事业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中珠协第九届理事会高度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充分整合业界专家资源,对珠心算超越计算价值,厚植在文化价值基础上的科学价值、教育价值进行了持续、深入地系统研究。中珠协委托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三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了《普及型珠心算迁移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认知行为与脑机制研究》《珠心算等三种典型训练方式的效果及其脑机制比较研究》《小学珠心算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研究》等三项重点课题。相关课题通过长期跟踪,利用核磁共振等脑机制研究手段,深入探究了珠心算加工的重要脑区、发生迁移效应的核心脑区,初步构建起了中国珠心算脑科学的理论框架,为更好发挥珠心算启智作用,推进珠心算教育实践创新奠定了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中珠协常务副会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纪委书记程北平,中珠协副会长、国家珠心算选手培训中心教授王卫达等在京出席开幕式。
(原文链接:https://bm.cnfic.com.cn/sharing/share/articleDetail/2872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