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控带四时 经纬三才——中国珠算珠心算非凡十年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侧记
来源:中国会计报 作者:刘安天 编辑:秘书处 时间:2022-10-2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申遗成功为契机,珠算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得到进一步快速发展。时至今日,珠算文化的传承保护、珠心算教育的科学发展,对于珠算珠心算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现代教育价值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随着党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日益重视,中国珠算珠心算的长足发展迎来重要机遇。10年来,以中国珠算心算协会为主要代表的传承主体,为珠算文化的保护传承贡献了卓越力量,为未来进一步辉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名盘示天下”

珠算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正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珠算文化现象。

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珠算自此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和受国际公约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珠协副秘书长刘芹英作为中国珠算非遗项目传承人代表,时隔多年后仍然认为这一时刻“令人难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的决议指出:“珠算既是中国人文化认同的象征,也是一种实用工具;这种计算技术经世代传承,融入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具有多重社会文化功能,向世界提供了另一种知识体系。将中国珠算列入代表作名录,有利于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促进对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尤其是提供了一个适应当代需求的范例。”


(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宣布“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委员会对‘中国珠算’的评价,其重要意义在于认同中国珠算是不同于西方笔算的知识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中国珠算是适应现代需求的,还在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刘芹英表示。

时任中珠协会长丁先觉表示,中国珠算项目的“申遗”成功,是对中国传统珠算文化的认可,标志着“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演绎了中国文化的又一个精彩,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珠算又将书写新的华章;标志着中国珠算被送上了世界文化的大舞台,成为全人类共同呵护的瑰宝。这对于促进“中国珠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认识,增进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保护文化多样性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8年,由中珠协和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联合申报的“珠算文化”即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算申遗工作于该年正式启动,前后共历时5年。申遗工作小组先后到北京、上海、黑龙江等省市现场调研,拍摄申遗宣传片和资料片,收集珠算古籍和算盘,申报文本、相关资料片和照片等申报材料数易其稿。

申遗成功后,我国政府按照承诺,于201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按时递交了中国珠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履约报告。

该报告显示,在申遗成功后的近3年时间内,中珠协举办了6期全国珠算珠心算师资暨传承人培训班,培训教师近千人;各级珠算协会也举办多期传承人培训班,培训人数达5千人;与相关单位共同组织专家和学者对珠算古籍《算学启蒙》进行了校释,启动了《中国珠算发展史》的编写工作。江苏南通中国珠算博物馆、程大位珠算博物馆、王文素纪念馆、山东枣庄中华珠算博物馆和浙江国华珠算博物馆等在征集珠算文献资料的同时,不定期通过对民众进行特色算盘展示、动画演示拨珠与计算方法等途径宣传该遗产项目。

记者获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决议,“中国珠算”项目应于2024年再次提交履约报告。中珠协方面目前已经开展相关前期准备工作。

在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申遗之前,珠算已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2002年10月,世界珠算心算联合会在北京成立)


2002年10月,世界珠算心算联合会成立。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珠算组织和国际性珠心算传播平台,加速了以推广普及珠心算教育为主要特征的珠算文化的国际传播。世珠联秘书处设在中国北京。2022年7月,世珠联批准吸收新加坡神墨教育中心加入。至此,世珠联会员数量增加到54家。

数据显示,当今世界共有127个国家和5个地区正在开展珠心算教育。以珠算申遗成功为契机,珠心算的国际交流与推广全面铺开,许多国家和地区愈发重视珠心算的教育教学活动。


(2021年世珠联第六次珠心算教育学术交流研讨会北京会场)


除了定期举办世界范围内的珠心算比赛之外,世珠联不断加强会员单位之间的学术交流以及比赛鉴定交流等多种活动。2014年第五届世界珠心算比赛吸引了23个会员单位的200名选手参赛,是世珠联成立以来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大赛。2016年第六届世界珠心算比赛在中国香港举办,这是该项赛事首次在中国大陆以外地区举办。


(2012年8月13日,世珠联第四届珠心算比赛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


在世珠联的引领下,世界各国和不同地区开展了各类活动,为珠算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宣传推广作出了一定贡献。

仅以2020年为例,中国台湾地区举办了珠心算鉴定活动,并联合中珠协继续举办海峡两岸珠心算通信比赛;中美珠心算学会开展了青年储备师资训练以及珠心算教师专业研习等培训活动;韩国国际珠算暗算数学协会在线上开展了不同规模的师资培训活动;英中艺育协会结合英国数学课程,设计了“脑算盘”课程体系;澳洲珠算心算协会根据试点专项方案向世珠联申领了新版珠算与珠心算鉴定证书,收到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珠以启智

极快速的计算能力提升是普通社会公众对珠心算教育价值的朴素的感性认识。在这一感性认识的背后,珠心算对人类认知能力提升的成因机制分析,成为珠算界、数学界、生命科学界等科学领域专家们的关注点。

21世纪初期,我国珠算教育界在小学珠算教育和“口算、笔算、珠算”三算结合教学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珠心算教育”,有显著开发儿童智力潜能作用。此后,关于珠心算如何影响人类认知能力水平的研究成为重点。2004年,《珠心算教育三年对比实验测试和十年跟踪研究》和《珠心算教育开发儿童智力潜能的脑机制研究》两项课题研究项目正式开始。

2009年,两项课题依靠常年跟踪得到的近百万条数据得出科学结论,证实珠心算教育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作用。其背后的脑机制原因得到初探——珠心算练习促进了脑神经网络的发育,网络密度有所增加。

时任中珠协会长迟海滨,是最早提出并实施科学研究新课题的中珠协主要负责人之一。他力主通过科学实验和课题研究的形式,从认知行为学、心理学、教育学及脑科学等视角,科学揭示珠心算教育开发儿童智力潜能的机理与奥秘。

“珠心算教育对比实验研究和脑机制研究,使人们对珠心算教育的认识,由感性认识阶段上升为理性认识阶段,基本形成有实验求证成果充分证实的、有脑机制理论指导的、以开发儿童智力潜能为目标的特色教育学科。”迟海滨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珠心算教育的系统科研工作持续开展,研究成果围绕珠心算教育启智作用、相关神经机制研究展开,改变了人们从经验出发,认识和解释珠心算现象的被动局面。

最新一轮的科学研究计划由中珠协第九届理事会提出,包括3项重点课题——《普及型珠心算迁移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认知行为与脑机制研究》《珠心算等三种典型方式的训练效果及其脑机制比较研究》《小学珠心算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研究》。目前,三项课题已经正式通过结题评审。

3项课题的研究结论显示:较长期的珠心算练习训练,是对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等认知能力的综合训练,是对脑神经网络的强刺激,能促进神经网络的构建、发育、脑功能发展和记忆功能增强。

对珠心算现象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不是开展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一系列扎实的研究成果为珠算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奠定了理论基础。


(《普及型珠心算迁移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认知行为与脑机制研究》于2022年7月22日顺利通过结题评审)


例如,《普及型珠心算迁移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认知行为与脑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对数字认知加工的认识,也为珠心算教育教学实践提供脑科学理论依据,有助于在未来的教育及干预中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方案,从而促进儿童数学能力及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珠心算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文志芳就提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进一步关注珠心算训练对创造力等高级认知能力及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将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普及型珠心算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珠心算等三种典型训练方式的效果及其脑机制比较研究》于2022年7月8日顺利通过结题评审)


再例如,《珠心算等三种典型训练方式的效果及其脑机制比较研究》的研究成果,被认为可以为未来有关数学教育改革提供可靠的实验证据和理论基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教授毕鸿燕甚至认为,该研究值得进一步深入下去,可将年龄段延长至老年人,在老年人群体进行更规范的实验研究,或将起到全年龄段都能受益的效果。


(《小学珠心算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研究》于2022年6月23日顺利通过结题评审)


再例如,《小学珠心算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研究》的研究成果不仅对未来的学校珠心算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更可以加深珠心算内在的文化价值与核心素养的联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珠心算不仅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一种计算技术,珠心算教育也不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它是促进儿童智力开发、提升素质教育、实现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当今社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面对未来,中珠协常务副会长程北平表示,科学研究工作还需要继续开展,着力提升珠心算科学创新理论和实践应用性,为珠算心算传承弘扬与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进一步探索珠心算教育教学规律,积极构建基于脑科学的珠心算教育教学理论,最大限度满足珠心算教育核心价值的实现。

“四梁八柱”传承非遗文化

1979年10月,中国珠算协会正式成立。这是国内唯一一家专业从事中国珠算传承与弘扬事业的国家级社团组织,也是珠算文化的重要传承力量和传承主体。2005年,中国珠算协会更名为中国珠算心算协会。


(2019年7月19日,中珠协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


40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中珠协为核心各类传承主体协力推进珠算文化的传承发展事业。

2013年珠算申遗成功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珠协名誉会长顾秀莲指出,申遗成功,意味着珠算的科学和实用价值,以及由此形成的知识体系,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和高度评价。她着重强调,申遗成功不是终点,传承与保护任重而道远。

此后,关于珠算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进入快车道。

从政策层面来看,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提出的相关重要表述和重点任务,对珠算文化保护传承事业和创新发展珠心算教育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持。

此后,财政部办公厅于2019年印发《关于加强珠算心算传承发展工作的意见》,就加强珠算心算协会能力建设、推进珠算心算传承发展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这是财政部首次以文件形式专题研究部署珠算心算传承发展工作,意义重大。”程北平说。

与此同时,一系列非遗项目保护实践工作陆续开展。

2014年,中珠协开展了“中国珠算”人类非遗项目“国粹香江校园行”活动,举办系列中国珠算文化讲座与示范表演及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港澳地区青年学生和广大民众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

2018年,中珠协积极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的非遗保护调研活动,配合专家开展“中国珠算——运用算盘进行数学计算的知识与实践”保护计划制定及实施情况调研。

2019年,中国珠算首次参与“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活动。同年底,中珠协积极组织开展“珠算”项目的记录成果梳理和遴选工作,梳理出文本、视频、比赛、网站、服务平台以及算盘实物等记录成果。



(2021年7月28日,“中国珠算非遗乡村振兴公益行动”在宁夏银川启动)


2021年,为进一步发挥中国珠算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使其更好地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更好地服务于提高民族素质,中珠协发起了“中国珠算非遗乡村振兴公益行动”,将目光主要投向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共遴选5个省市14家学校和养老院作为首批试点单位,中珠协为试点单位提供包括教材算具、师资培训、课题研究等价值40万元的援助。

此外,珠算珠心算的比赛鉴定改革与推广,是珠算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方面,珠算非遗文化通过珠算珠心算比赛扩大对外影响,展示珠算魅力,提高社会对珠算珠心算的认知度。

2002年,首届全国珠心算技术比赛举办。该项赛事的举办持续至今,已经成为交流推广珠心算文化的重要阵地。此后,少数民族赛事以及各类普及教育比赛陆续举办。

尤其是到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等手段,珠心算比赛的形式进一步拓展。该年12月,中珠协举办首届珠心算网络答题活动,采用“网络+终端”无纸化答题方式,进一步扩大了珠心算的普及范围。数据显示,全国共有来自29个省市区的985支代表队,共4943名选手参加。

此后,线上赛形式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展。吉林、湖北、江苏,以及一些民间机构陆续举办线上比赛,为推动珠算珠心算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珠算珠心算鉴定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对推动珠算珠心算教学的普及和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珠算珠心算鉴定是指对珠算珠心算技能水平的鉴别与评定,是衡量学习者能力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激发学习者学习动力,提升技术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

2019年,中珠协启动对鉴定工作的系统性改革工作。2020年,中珠协陆续印发《中国珠算心算协会珠算珠心算鉴定管理办法》等6项系列文件,建立健全鉴定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保证鉴定运行科学合理、规范畅通。


(新疆珠协克拉玛依市珠算珠心算鉴定基地启动仪式)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建立76个鉴定基地、383个鉴定点,累计组织培训鉴定员3382人次,累计完成珠算珠心算鉴定25613人次,全部鉴定场次能够做到视频鉴定远程监督。

中珠协会长刘建华透露,到2022年底,中珠协将基本建成覆盖全国、运转高效、结果权威、监管有力的鉴定管理监督与运行服务体系。

更重要的是,优秀的师资是珠算文化传承保护和推广的最重要的环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珠协连续举办珠心算教师暨珠算传承人培训班,并承担了一定的海外培训任务。

2015年,珠心算培训由“职业资格准入许可”转为“职业能力培训”。2019年,中珠协印发《中国珠算心算协会珠心算培训师专业水平认证标准(试行)》,并于当年8月开始在吉林、上海、四川和江苏开展试点工作。试点期间,中珠协秘书处、上海市珠算心算协会、吉林省珠算心算协会、黑龙江省珠算协会等4家试点单位共组织珠心算培训师培训班8期,有1094人次参加培训,培训合格率达97.04%。通过培训提高了一线教师珠算珠心算知识和技能水平,提升了教学理念,丰富了教学经验。

此外,珠心算教育教学实验工作的有序开展对于推动珠算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刘建华会长在江苏省南通市丰利小学调研珠心算教育教学工作)


2012年,中珠协正式启动全国珠心算教育教学实验区建设工作,加大珠心算教育教学推广普及力度,进一步探索普及珠心算教育的路径与方式。截至2021年底,中珠协先后在全国设立了12个珠心算教育教学实验区和82个珠心算教育教学实验校(园)。

经过多年发展,实验区学生综合素养得到明显提高,教师个性化成长发展得到促进,实验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稳固,并且形成了一大批珠算非遗特色学校,办学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展望未来,珠算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仍然有待于业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刘建华表示,希望加快构建珠算珠心算终身教育体系,引导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珠算非遗保护传承,传播中国价值,推动珠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