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永远怀念张德和先生
来源:上海市珠算心算协会 编辑:秘书处 时间:2023-01-04

中国珠算心算协会第七届理事会顾问、上海市珠算心算协会终身名誉会长、原会长张德和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30日逝世,享年92岁。

张德和同志长期从事银行管理和会计工作,改革开放后投身珠算事业,在传承、弘扬、创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功勋卓越,受到业界的广泛敬重与尊崇。他的逝世,我们失去了一位好领导、好同行,我们表示沉重的哀悼,我们将继承他的遗志,增强文化自信,创新发展珠算这一优秀民族文化,使之在新时代拓展新的功能与作用。


张德和同志是一位长者,他以逾90的高龄仍壮志不已;他幽默、风趣,他的心永远不老;他和他热爱的珠算一样,厚重与活力并存;

张德和同志是一位智者,有着出色的才能,有着令人钦佩的领导艺术,深刻的道理可以在浅显、有趣的小故事中娓娓道来;在困境中可以镇定自若地走出来,在顺境中居安思危,他想得深,看得远。因为他始终坚持理论研究、科学实践、人才培养,广泛团结争取各界人士共同合作,立足上海,放眼世界;

张德和同志是一位强者,他历经坎坷,却乐观豁达,不服输的性格,使得他在面临一次次困难、一次次危机的时候,总能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创建新体制,形成新学科,开创新局面。

正本清源 著述新理论

张德和同志投入到珠算理论的研究,要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场大讨论开始。当时在计算机逐渐普及的情况下,对珠算的认识各色各样,加之,在数学界一些学人长期以珠算为“贩鬻之术”、“雕虫小技”、“非几砚间物”而鄙视珠算的情况下,出现一篇《算盘的历史与珠算的出路》的文章,提出不仅现代该淘汰珠算,即便在历史上珠算也是落后的,阻碍了数学的发展,中国历史上“珠算的胜利不啻是一场悲剧。”张德和敏锐看出,这是有代表性的认识误区,于是在《上海珠技》上刊出该文,分寄全国各地专家,并设“从数学的发展看算盘的历史和珠算的未来”专栏,引起了一场研究热潮,历经3年,发表论文几十篇,从古今中外各种算具算法到电子计算机、从古今数学发展和教学等等方面论证了珠算的无比先进性。这样的交流使人们认识到必须“正本清源”,珠算体现了古算的传统,而我国古代数学的精髓是机械化的思想和方法,这也切合于计算机出现后的时代特征。在这场争论中推出了“宋元时代算盘被广泛地应用,体现了古代数学的最高成就”的论点。最后印了论文集,还作为首届世界珠算大会论文分发,在一定范围内确立了珠算是中国数学先进文化瑰宝的地位的共识,珠算学术理论水平提高了一步,其影响不仅在上海,而且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在这次珠算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张德和更坚定了信心,增强了自信,他开始涉足珠算史、珠算算法、珠算教学等更广泛的研究领域。他并未想成为数学史家,只是因为他接触、探索珠算愈深,愈感到珠算文化的博大精深,值得终生为之奋斗。他浏览了大量与珠算史有关的数学史的书籍、资料,带着问题勤奋学习、研究,锲而不舍,不断有新发现,每找到一个问题的答案和证据,常常兴奋不已。2004年他出版了自己第一本专著《正本清源 源远流长——再论从数学发展看算盘的历史和珠算的未来》。从《数术记遗》中十四种计算工具中用“河洛理论”中的基石性概念,生成数核心是围绕生数展开的,从而理顺了筹算类四种工具,珠算类五种工具,各自沿着突出5为中心的发展过程,终于在同一数理渊源发展中形成了筹算和珠算二大类计算工具。他还考证了《谢察微算经》中目录73条,在明代程大位《算法统宗》中全部再现,说明唐代珠算已达到完善地步,是值得筹算借鉴,而改变自身,决不是珠算继承筹算。

之后他又出版了《珠算长青》专著,发表了《再领风骚五百年》、《珠算的加减和口诀及其内在的机制》、《读秦九韶<数书九章>有感》,三篇文章。中国传统数学的算法机械化特征体现在“算式运用的机械化” 和“数字计算的机械化”两个方面。“算式运用的机械化”已为数学界所认同,而“数字计算的机械化”一直以来只认为是筹算体现的。张德和同志的这组文章论证了宋元三大数学家作为改革筹算,推行珠算的先行者、设计者、改革者所作的努力,提出了“筹算模仿、借鉴珠算算法,将珠算根植于筹算而进行自身改革的具体过程,是从算法改革开始,而以变革算具而告终”的观点;筹算所以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实质上是计算机械化程度满足不了效率、速度要求加快和算式运用机械化程度增强的客观需要。算盘是加减的自然天成的工具,乘除是通过加减实现的,算盘的五升特色结合累数制和十进位值制的科学结构,使计算达到了手工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的高度,珠算加减的内涵是“计算机械化”。千百年后计算机的出现,证实了这一点。通过改革,用筹码书写,表达算式的运用,用珠算计算,以其计算机械化促进、保证了算式的运用高度机械化的完成,从而完善并提高了中国数学的算法机械化,最终促成了宋元数学高峰到来,创造出领先世界的辉煌业绩。

弘扬珠算文化,从根本上讲是实现“对我们的认同感”,解决自我文化与历史的根源感。回答“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描绘出自己文化图谱,找到自身的优缺点和与世界对话的恰当位置。文化是民族的根,是国家的魂。只有充分认识到这点,才能正确评价珠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才可能负责任地去继承和弘扬珠算文化,发挥珠算珠心算在当今信息时代从计算功能基础上延伸的教育功能、启智功能以及健脑的功能和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适应计算机时代的要求。只有深刻理解自身文化的精髓,才能自觉地去抢救、保护、传承、发展珠算文化,才能区分出外来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为了深入而广泛地弘扬珠算文化,张德和同志积极争取各界的有识之士合作,终于在2006年,上海成功召开了“弘扬中华珠算文化研讨会”,与会代表郑重通过了“遵循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方向,大力弘扬中华珠算文化”的主题文件。文件指出:“珠算是中华传统数学文化中的瑰宝,一项影响深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计算机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珠算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科学总结、与时俱进、摈弃局限、改革创新,是弘扬珠算文化的主方向”。

开拓创新 构建新体制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上海市珠算心算协会挂靠银行,并依靠财政、金融、商贸、交通等各企事业理事单位的合作支持,发挥珠算的计算功能,为经济建设服务,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均取得显著成绩。但随着科技发展,计算机的普及和迅猛发展,上海财政部门明确规定珠算技能不再作为会计人员的必备技术。此后各企事业理事单位和协会的关系逐渐淡化,大中专院校财经专业学生的珠算必修课不再硬性坚持,协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极大威胁。

协会的出路何在?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张德和同志提出办会的基本精神:一是协会必须搞学术理论研究,今后的发展也是建立在学术理论基础上的发展;二是必须依靠和服务于广大会员群众。脱离了这两条,协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在回顾十年来国内外珠算界面临新形势所作的开拓性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协会领导取得了共识:珠协必须实施战略转移,即:加强珠算学术研究,进一步挖掘珠算的功能;加强与教育系统的联系,推进珠算教学;同时积极细致地做好财贸等经济系统群众性珠算活动的组织与推动工作。

在张德和同志大力倡导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上海市珠协成功地实施了战略转型,即由企事业单位组合型转向由珠算界、教育界联手的科教办学型。建立了 “协会—学校—经营部”三位一体的机制,从而协会走上自力更生、自主发展的道路,对协会工作的推进与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协会—学校—经营部”三位一体的机制,是协会结合自身功能的优势,建立了来自社会、又直接服务于社会的良性循环机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自主活动、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具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现代协会的一种模式。20世纪末,当时担任上海市珠协副会长兼秘书长的张德和在珠协扩大理事会上作了主题报告,协会已经实现了转轨变型。事实证明,协会实施战略转移是正确的、及时的,这是上海市珠算心算协会新形势下具有鲜明社会形象、又充满活力的一种办会模式。

改革发展 形成新学科

弘扬一样东西,最好的办法是在实际中运用、普及。张德和同志敏锐地感到珠算要发展,必须顺应时势,改革创新,必须和教育部门合作,走和科研相结合、符合教育理念的道路。

和教育部门的合作最早要追溯到1992年,《上海教育》杂志刊登张德和同志的文章《珠心算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编写的珠心算校本教材——《电脑与人脑》被上海市教委列入“中小学系列活动课教材”。

1997年,上海珠协与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科研项目:教育部“九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础教育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的子课题《珠心算课程开发》,并在小学、幼儿园、和特殊学校试点。由张德和和教科院普教所的周卫担任课题组长,确立了珠心算课程开发的策略。课题研究持续了4年,实验班进行了3轮实验。课题以理论为基础,科研为指导,遵循教育理念,以儿童发展为本,既考虑珠心算固有特点,又兼顾儿童数概念形成规律,以游戏为主,以兴趣为动力,改变了单调、刻板的传统教学模式。

科研实践明确,珠心算要在教育领域内发挥作用,必须充分适应幼儿教育理念、体现幼儿教学规律、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条件。幼儿珠心算教学是以珠心算为载体达到开发脑潜能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它不是单纯通过训练来取得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一种课程,它不追求短途的冲刺,而是通过教育追求幼儿素质的积累和长远的发展。其指导精神:以幼儿发展为本,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开发幼儿早期潜能;采用的手段:以幼儿兴趣为动力、游戏为手段、珠心算为载体,促进全脑开发和多元智能的发展;以开发幼儿智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为主要目标、以建立“珠映象”启动右脑形象思维的进度为评估手段;用新颖活泼的教学、用研讨观摩的科研活动和有针对性的各种表彰活动来提高幼儿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准。这种模式就是对4—7岁幼儿进行的启智教育的认识和做法。可以这样说,依据教育理念开发的珠心算活动教材、教法、游戏集、论文集和通过“教学游戏”、“区域游戏”、“亲子游戏”组成的教学活动;根据“依法治校”结合幼儿教学的特点,建立的“就近教学,双休日办班”的办学模式和根据脑科学理念所采用的评估手段,这三者的结合,伴随着一支有一定科研和培训能力的教师队伍同步成长,上海已经形成了一个崭新的珠心算教育体系,综合体现了具有上海特色的珠心算教学成果。正是上海的珠心算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在2000年海峡两岸共同出版的《当代中国珠算》中张德和同志负责撰写“珠心算的理论与实践”章节中的大陆部分。

2008年上海市珠算心算协会与华东师大数学教育研究所举办了“全国珠算心算教学研讨会”,与会专家通过研讨和实践认为,珠心算在幼儿教学中效果显著,为幼儿提早两年获得智力开发的黄金时机。正确开展幼儿和智障儿童珠心算教学,并在有条件的小学以校本课程形式实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发展方面,都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张德和同志带领他的团队,在理论为基础科研为指导的引领下,把珠算这门古老的计算学科“蜕变”为现代教育启智学科,协会凭籍珠心算教育获得了新生,谋求了自立;教育借助珠心算的发展,符合了21世纪教育现代化和科学化发展方向,共同为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开发珠算在当代的应用价值作出了努力。

不遗余力 建设新队伍

抢救、保护、传承、发展珠算文化,人才的保护和培养是根本。而大中专院校、小学、幼教、特教的珠算教师则是珠算队伍中的骨干,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是必须大力保护发展的。以人为本,对人才的培养不遗余力,诲人不倦,是张德和的远见卓识。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各行各业都在培训青年职工珠算技术,同时培养选手参加比赛。目的是为了发展珠算技术,提高财务系统青年技术,通过竞赛、鉴定的方法,为经济建设服务。当时上海作为全国第一大都市,珠算有雄厚的优势。1981年全国首届珠算技术大赛在济南举行,上海选手获乘算第一名,加减算第二名,传票算第一名;1983年全国珠算邀请赛在太原举行,获储蓄计息第一名;1985年张德和同志担任教练的代表队在成都举行的全国第二届珠算技术大赛上获加减算第一名。在比赛成绩和荣誉面前,张德和同志想得更多的是选手的发展前途,技术的培养与学历的进修、岗位的实践同样重要。他创造条件让选手参加大学学历的学习,在珠算集训期间做到珠算的技能培训和文化补习两不误。这些选手全部获得了大学学历,以后,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有了建树,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获新长征突击手称号,有的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全国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等等荣誉称号。

1989年在张德和同志的积极争取下,上海市教育局、高教局与市珠协联合发文,规定大中专院校财经类学生必须达到珠算五级,方为合格。张德和同志抓住契机,把目光聚焦到大中专院校珠算教师的培养。他提出协会免费培训珠算教师,并身先士卒投入到教师培训的繁忙工作中。这有力地推动了在校生学珠算,减轻企事业单位培训压力,同时扩大了协会的影响,推动了鉴定工作的开展,1995年全市鉴定人数突破23万人次,更重要的是团结了一批有学历基础、有科研能力的教师参与到弘扬珠算文化的队伍中来。

1998年以后,协会的中心工作转到与教育部门合作,在全市幼儿园、小学推广以开发智力为目标的幼儿珠心算教学中。以幼儿园、小学教师为骨干的大批年轻教师进入了张德和同志的视线。他充分发挥有着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骨干力量,依靠市、区教育部门的支持,组织基层教师进行上岗培训,每月开展一次全区的教研活动,每学期开展全市的教学研讨,每年组织一次珠心算骨干教师研讨会。大批年轻教师被吸收入会,从事珠心算活动课教学,潜心珠心算玩具开发, 极大地推动珠心算开发脑潜能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形成了一支活跃在全市的、有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的数以千计的珠算教师队伍。

正当许多协会窘于负责人员老化、专职人员缺失、协会工作难以正常有序开展时,上海市珠算心算协会却主动迎来来了30岁上下、立志专职从事协会工作的年轻人。而真正吸引他们的是协会团结稳定、发展创新的氛围和前景,是协会老一辈核心层对年轻人的关心和培养的事实。学有所长、心有所属、立志创新的年轻人开始进入珠心算协会,专职从事协会工作,协会工作后继有人,珠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有了新的传人。

与时俱进 开创新局面

珠算事业是全方位的一个系统工程。它虽然具有计算功能、启智功能、教育功能,但各项功能都是在计算功能基础上的延伸。不存在脱离计算功能而独立存在的启智功能和教育功能。珠算事业所覆盖的人群也是全方位的,从幼儿(包括智障儿童)、小学生、中学生、大中专院校的财经、商贸专业的学生和珠算教师(包括师范大学数学系的学生)、社会上的财会人员、以及需要健脑的老年人及其他人群,他们都是珠算组织的服务对象。珠算事业的整体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我们可以有一时一处的重点,但必须顾及到方方面面,绝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影响其长远发展。

2009年,在张德和会长的带领下,上海珠协提出了恢复珠算传统业务,争取财政部门能对1995年规定作出发展性的调整和补充,或将珠算纳入继续教育。珠算有助于提高财经、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在当今既要强调电子计算机和珠算在计算领域里起一主一辅作用的一面;也应突出电子计算机提高了工作效率,珠算则有助于提高财会人员的素养,两者相辅相成的一面,这也是中西方会计财务管理文化的交融。上海珠协组织了两期专刊进行报道和宣传;召开了大中专院校校长和骨干教师座谈会;并通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进行提案。事在人为,只要不懈努力相信事情总会有进展。

珠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我国数学课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进入21世纪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2001年公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找不到“珠算”二字。2004年上海二期课程改革的《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没有学习“珠算”的要求。这些年来在张德和同志带领下,上海珠协始终坚持在弘扬珠算文化的平台上,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增进数学界、教育界、珠算界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争取领导专家的支持。2010年在华东师大教授、上海市小学数学教材审定委员张奠宙的呼吁和努力下,珠算又重新出现在2010年使用的上海《小学数学》课本中。2011年珠算重新理性回归传统文化,再次进入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中。在该《标准(修订稿)》“关注的若干问题”中第一点就提出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科的传承……”,“因此,在课程标准制定,以及教材编写,教学设计等方面,应当体现我国在数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如珠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标准中做了适当规定: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可是还不能进入计算),虽然这离我们的目标还很远,但理念的接受是最重要的接受,这一理念为珠算在小学教育中提供了今后发挥的空间。

2008年,珠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珠算心算不仅在开发幼儿智力上取得了成效,珠算的健脑功能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上海市珠算心算协会在徐汇区华泾镇政府的支持下,少儿、老年人的珠算心算活动进入了社区学校,给社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老年珠心算健脑班”的活动受到了老年朋友的欢迎。在课程结业后的座谈会上,老人们谈到年纪大了记忆力衰退很快,而通过打算盘可以延缓记忆衰退;有老人说到现在全社会对老龄事业都非常关心,我们也要活到老学到老,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还有的老人说到孙女也在学珠心算,和小孙女一起打算盘,其乐融融。张德和和老年人们交流了自己打算盘的体会:“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声如雨点,累累不绝;屏息凝神,心无杂念;全‘程’贯注,精打细算”。他当场用左手和右手分别表演了“九盘清”,还演示了一手翻单证,一手打算盘的健脑方法。老人和孩子一起打算盘学珠心算,增进了隔代人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家庭关系的和谐,进一步营造了“尊老爱幼,家庭和谐”的氛围,这也是协会探索服务社会的一个新亮点。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珍爱传统文化的人民是民族的骄傲。在传承弘扬珠算文化的历练中,张德和同志殚思极虑、倾心投入,以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塑造了珠算崭新的现象,彰显了珠算的勃勃生机。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后来者,带出了一支队伍,为珠算的发展拓宽了新路。

张德和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张德和同志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