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世界珠算心算联合会第八届珠心算比赛在我国吉林长春成功举行,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21支代表队235人同台竞技,完美诠释了“更快、更高、更精、更强”的赛会主题,为传承和发扬中国珠算文化、促进世界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珠算非遗,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中国珠算文化源远流长,传承至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3年正式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高度评价其“为世界提供了另一种知识体系”,是“适应当代需求的范例”。世珠联第六届理事会会长、中国珠算心算协会会长欧文汉在比赛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中国珠算是人类科技史上的重大发明,是人类文明多元发展的重要成果,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珠算非遗,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近年来,在世珠联以及世界各地珠心算协会的不断努力下,珠心算传播到了全球更广范围,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珠心算教育。
“传承发展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吉林省财政厅厅长陈宇龙指出,在珠算基础上演进的珠心算,是人类社会共同发展创造的文明成果和造福子孙后代的共同财富。吉林作为世珠联会员单位,在珠心算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传播推广等方面,坚持科学探索、开拓创新,累计培养珠心算人才100多万人。
珠算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印度尼西亚,珠心算经过20多年的培育、普及和发展,已经结出累累硕果。世珠联副会长、印度尼西亚SEMPOA SIP珠心算协会理事长林建中是印尼推广珠心算教育的开创者,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最早接触到中国珠算文化是在27年前第一次来中国,也正是在吉林长春,博大精深的珠算文化深深吸引了他。回到印尼之后,便着手开展中国珠算文化的教育和普及。经过20多年的发展,印尼现在已经有超过3000名珠心算教练,越来越多的孩子参与到珠心算的学习和比赛中。“去年12月,印尼珠心算协会在全印尼范围内组织了一场珠心算比赛。比赛采用线上形式,参赛选手可以选择网络答题。总共有10929名选手参加了比赛,创造了当时的珠心算比赛吉尼斯世界纪录。”
在非洲,珠心算教育的“种子”也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远播而至并生根发芽。来自非洲卢旺达的李子辰用流利的中文向记者介绍了珠心算在卢旺达的普及情况。他说,“珠心算教育在卢旺达已经开展了5年多时间,现在已经有超过1000多名学生在学习,他们通过学习珠心算,喜欢上了数学,也对中国和中国的文化更加感兴趣,更加向往能有机会到中国来看一看。”
更快、更高、更精、更强,以比赛为契机推动珠心算文化繁荣发展
世珠联自2004年举办第一届“世界珠心算比赛”以来,迄今已是第八届。这次比赛是世珠联在今年4月召开第六届会员大会后组织的第一场大型国际赛事,来自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黎巴嫩、俄罗斯、美国、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21支代表队共235人参加了比赛,为历届参赛人数规模最大,是全球珠算心算界的盛会。
来自湖南的17岁选手潘钰莹,是一名高三学生,这次代表中珠协代表队(国家珠心算队)参赛取得了团体特等奖、个人全能赛一等奖。她在赛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已经学习珠心算12年多,学习珠心算对她的帮助很大,提高了记忆力、专注力和学习效率,参加比赛也大大提升了自信心,帮助她更好地面对今后的人生。来自吉林的10岁选手王子硕,已经学习珠心算超过5年。他说这是第一次参加世界大赛,很喜欢比赛的感觉,比赛提供了展示自我和互相交流的平台,让他认识了许多小伙伴,开阔了视野。来自北京的6岁小选手金芳亦,虽然仅学习珠心算1年多,但已经参加了3次大型珠心算比赛。他说学习珠心算让他在学习上更专心了,将来要做一名科学家。
大赛期间,来自中国的优秀珠心算选手还进行了“双脑障碍闪电心算”、“5位数100笔心算马拉松”、“大笔数乘除法”等形式多样的超高难度珠心算展示,充分展现了珠心算的魅力、速度与激情。
全国第六届珠心算比赛冠军,世界第三届、第七届珠心算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双脑障碍闪电心算”世界纪录保持者吴美玲,现任吉林省延边朝鲜自治州珠算协会秘书长,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珠心算的推广和普及,从参赛选手到非遗传承、保护、推广者角色的转变,使她对珠算心算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认为,数形结合、机械化算法是中华传统数学文化的精髓。这些思想精髓能够被珠算心算发扬光大,让孩子们通过学习和参加比赛交流,走上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展示自我的舞台,让更多的人体会到珠算的快乐、思维的快乐,这是一项很有意义和很有成就的事业。
润心启智,珠心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大道至简,一珠一档;串珠成盘,相得益彰。珠算是历史的,也是未来的。曾经在古代、近现代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珠算,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其在计算领域的实用功能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但它的教育与启智功能则更加突显出来——润心启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中珠协副会长、中珠协代表队(国家珠心算队)总教练、“中国珠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卫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珠心算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研究价值都值得充分肯定和深入挖掘。他培养的珠心算队员曾打破41项次全国纪录,获国家级以上金牌152枚,蝉联七届世界珠心算比赛选手组冠军。他说:“珠心算可以比作是打开人类大脑智慧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学习珠心算非常有利于大脑潜在智力的开发。而且这与现代计算机编程的思维方式是非常吻合的,我们应该好好地去研究和探索。”
“让更多的人尤其是让青少年了解中国珠算文化,感受珠算的悠久历史与深厚底蕴,了解珠算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除了传统的珠心算教育,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也致力于积极推动珠心算的推广和普及。中国珠算博物馆主任张建告诉记者说,博物馆不仅进行珠算文物的展陈,还积极参与社会教育,通过馆校合作模式,将博物馆的教育服务功能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其中。如,组织珠算拓印体验、有奖知识竞答、现场珠算比赛等,增强青少年对珠算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另外,珠心算不仅在儿童教育领域绽放光彩,同时也在特殊教育、老年教育等领域开展了创新探索和广泛实践,收到良好效果。如延边州珠算协会进行了积极探索,努力构建珠心算的终身教育体系,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2010年起,上海市珠算心算协会在徐汇区华泾镇社区(老年)学校和永康养老院试点开设老年健脑珠算心算课程,2014年起在徐汇区天平街道和长宁区仙霞街道的“阳光之家”学员(成人智障人士)中实施生活珠心算的教学实验。经过十余年的实践,至2023年底,老年健脑珠算心算课程辐射全国16个省、市地区,生活珠心算遍及上海市16个区207个街道、镇的3000余名学员。随着对珠心算启智价值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有望被应用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治疗以及阿尔兹海默症等老年病的预防和治疗中。
在现代科技发展迅速的背景下,珠算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如何更好地与新时代的发展相融合,更好地实现珠算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摆在新时代珠算人面前的一道必答题。世珠联倡议团结合作,致力于全球珠算非遗的保护传承;勇于创新,致力于珠心算科学普及发展;团结合作,共同推动世界珠算心算事业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