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算学宝鉴》是明朝数学家王文素所著,完成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是我国第一部珠算著作,内容丰富、阐述全面,体现了中国算学独具的机械化、程序化思想,其中很多算法是中国乃至世界首创,在珠算及中国传统数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历史价值,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值此《算学宝鉴》成书500周年之际,纪念王文素的历史贡献,探寻中华珠算文化根脉与历史传承,研讨珠算古籍保护传承,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珠算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国内数学史界、珠算史界关于《算学宝鉴》等古籍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山西省珠算协会刘五然等专家团队历时十年完成出版《算学宝鉴校注》,是非常有益的传承研究实践。中国珠算心算协会整理、清华大学冯立昇教授主审的 《〈算学启蒙〉校注》,内蒙古师范大学郭世荣教授的《算法统宗导读》等著作出版,为珠算古籍整理、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时期提高珠算古籍整理研究能力,要坚持知古鉴今,守正创新,优化珠算古籍整理研究范式, 有针对性地开展珠算古籍整理研究工作。要尊重原著,同时注重在内容、方法上找准与新时代的对接点,将珠算古籍的研究与当代数学史研究、中国数学文化研究、科学教育等有机结合,与新时代珠心算丰富的育人价值相融合。中国珠算心算协会要加强珠算古籍的学术研究与交流,以更多优秀的成果实现珠算古籍研究新发展,让中国珠算日益成为传承悠久文明、赓续历史文脉的种子库,不断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更多养分。
要深入阐释《算学宝鉴》等珠算古籍中蕴含的中华珠算文化思想理念、独特创造、精神脉络,使中华珠算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方法,探索开展珠算古籍数字化工作,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传播,推动古籍资源转化利用。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将组织开展珠算古籍整理、校注、阐释和出版宣传工作,让书写在珠算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让古老的珠算故事从纸页中走出来,让延续千年的珠算文化遗产传下去,推动中华珠算文化葆有永恒魅力、展现时代风采。
珠算自明代起传入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地区,传播海外,影响深远。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称赞其“向世界提供了另一种知识体系。尤其是提供了一个适应当代需求的范例。”近年来,中国珠算这一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在全球广泛传播,已遍及五大洲130余个国家、地区。中国珠算心算协会要联合世界珠算心算联合会,推动在双边、多边国际合作中,加强珠算古籍对外交流和宣介活动,讲好中国珠算故事,搭建好珠算古籍通往当代、通向世界的交流桥梁,弘扬好中国珠算融贯古今、会通中外的文化价值,致力将中国珠算打造成为展现中国经验智慧、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靓丽名片。
(本文根据中国珠算心算协会欧文汉会长在王文素《算学宝鉴》成书500周年研讨会上的致辞整理)